翱翔四海 | 学院牛津大学STEM科学新前沿暑期项目圆满落幕
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浏览量:

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“127”发展目标和举措,围绕“总师型”人才培养目标,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力度,持续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,2025年8月3日至17日,伟德源自英国1946组织14名优秀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,参加为期两周的“牛津大学STEM科学新前沿暑期项目”。

学术前沿篇

本次国际交流课程由牛津大学教授团队领衔授课,内容涵盖人工智能、网络科学、脑科学等前沿领域,紧密契合产业需求与学术发展趋势。Ivan Koniplev教授带领学生深入探讨高能加速器的起源及其应用等问题;Alain Goriely教授将脑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,深度解析人工智能在未来算法优化方面的前景;Labib Azzouz教授则以不同交通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,论证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可行路径,并通过图表展示与数据分析,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。

创新实践篇

在本次项目中,学生们分组完成了主题为“极端环境的智能解决方案”的报告与微电影制作。

在报告环节中,学生们需从“火星栖息地建设、极地研究基地建设、2025年城市热岛效应挑战以及沙漠生态村建设”四个主题中择一展开研究,并结合数学、工程、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,探索生存需求保障与系统构建的解决方案。

在微电影制作环节,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剧情构思与镜头拍摄,最终制作出时长1至5分钟的微电影。Tom Brooks老师在两场研讨会中为学生讲授了运镜技巧、剧情设计及演讲表达等方面的知识,为作品呈现提供了专业指导。

文化交流篇

访学期间,学生们还走进大英博物馆、温斯敏斯特宫及莎士比亚故居等著名人文与历史地标,深切感受英国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氛围。

学生感悟

许睿泽:漫步在牛津的石板路上,古老建筑诉说着牛津的学术传承。图书馆穹顶下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,学院草坪上依然留存着思想碰撞的痕迹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历史,让人肃然起敬。短暂的访学让我明白: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知识积累,更在于对真理的敬畏与追求。离开时,背包里装的不只是笔记,还有一颗被点燃的心。

石子昂:在牛津的每一天都像翻开一本厚重的书。哥特式尖顶直指天空,自行车飞驰而过,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。听导师讲解时,我意识到名校的光环背后,是无数人静守钻研。课堂讨论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思维的激荡。这座城让我懂得:学习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探索——哪怕问题无解,追问的过程本身已是成长。

李珉朗:雨中的牛津宛如一幅水彩画,学院围墙爬满常春藤,图书馆玻璃窗映照流动云影。在研讨班上,我发现这里的提问总直指本质,而回答常以这是个好问题开头。这种对思考的尊重让我震撼。傍晚河畔,划船队逆流而上,我突然明白“学术亦如行舟,协作与坚持同样重要”。归途中,我把保持好奇写进了日记首页。

王雨桐:牛津的钟声总在准点响起,仿佛提醒人们珍惜思想的每一刻。实验室中百年前的仪器仍光洁如新,食堂长廊里的肖像默默注视着后来者。最触动我的是教授的一句话:大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你什么,而在于让你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。离校前,我轻抚叹息桥的砖墙,那些被时间打磨的棱角,正如求知道路上必经的磨砺。

为期14天的牛津大学STEM科学新前沿暑期项目圆满落幕。未来,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世界一流学府的合作交流,不断拓展国际化育人平台,持续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、扎实学术底蕴与卓越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支撑,助力工大青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昂扬风采。


文图:王龙璞、鹿旭飞

审核:蔡力